北京地铁软件技术文档

1. 系统概述与核心功能
北京地铁软件是支撑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,涵盖列车调度、乘客服务、设备监控、应急响应等核心模块。该软件以“安全、高效、服务”为宗旨,通过集成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,实现全网运营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,为地铁网络化运营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。其主要功能包括:
列车运行控制:基于信号系统(如8提及的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规范》)实现列车自动防护(ATP)和自动驾驶(ATO),确保行车安全与准点率。
乘客信息服务(PIS):通过车站显示屏、移动终端等渠道,实时发布列车时刻、换乘指引及应急通知(参考3中乘客信息系统的发布规则)。
设备健康监测:对供电、通信、车辆等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,支持预防性维护(如1提到的设备管理标准)。
2. 软件架构与模块设计
北京地铁软件采用分层架构设计,分为数据层、服务层和应用层:
数据层:集成全网设备传感器数据、客流统计及历史运营记录,存储于分布式数据库,支持高并发访问(如7中提到的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措施)。
服务层:提供API接口供各子系统调用,例如信号系统与AFC(自动售检票)系统的数据交互(参考4中电子票务系统的接口调试要求)。
应用层:包括调度指挥、乘客服务、设备管理等模块。例如,调度模块支持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图(如9中提到的列车正点率指标)。
3. 使用说明与操作流程
北京地铁软件的操作界面分为管理员与终端用户两类:
调度员操作:
1. 登录系统后,进入“行车调度”界面,实时查看列车位置及信号状态(需符合8中信号系统技术指标)。
2. 通过“应急响应”模块启动预案,如大客流疏导或设备故障处置(参考1的应急处置原则)。
车站工作人员操作:
1. 使用“票务管理”功能处理电子票异常(如4中的同站进出限时免费配置)。
2. 通过PIS后台更新车站公告信息(需遵循3规定的发布规则)。
4. 安全机制与数据保护
为确保系统安全性,北京地铁软件采用多重防护措施:
访问控制:基于角色权限管理(RBAC),限制不同层级用户的访问范围(如7中提到的多级访问控制机制)。
数据加密:传输层采用TLS协议,核心数据使用AES-256加密存储(符合6中通信工程的安全标准)。
防病毒与入侵检测: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及主机入侵检测模块(参考7的安全体系设计)。
5. 配置要求与兼容性
北京地铁软件的部署需满足以下硬件与软件环境:
服务器配置:
CPU:Intel Xeon Gold 6248R(16核以上);
内存:128GB DDR4;
存储:RAID 10架构,容量≥10TB(支持2中大数据量的处理需求)。
操作系统:CentOS 7.9或Windows Server 2022。
网络要求:主干网络带宽≥10Gbps,延迟≤5ms(如6中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)。
6. 维护与升级策略
北京地铁软件的维护分为日常运维与版本迭代:
日常运维:通过网管系统监控服务器负载、数据库性能及网络状态(参考1的设备管理规范)。
版本升级:
1. 测试环境验证新功能(如4中的实验室功能测试流程)。
2. 灰度发布至部分线路,确保兼容性后再全网推广(符合8中信号系统的升级要求)。
北京地铁软件通过智能化、模块化设计,实现了从列车调度到乘客服务的全流程覆盖。其高安全性、强兼容性及灵活的扩展能力,为北京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与5G通信融合应用,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。